渔家乐入住客栈
当前位置:长岛渔家乐 > 风土人情 >

山东长岛庙岛见证妈祖文化

发布时间:2014-07-17 15:14 来源:未知 浏览:  作者:渔家客栈
  “顿顿桨,装大舱,装舱起吆,嘿吆吼……”
 
       伴着苍凉又虔诚的渔号声,仿古帆船“渔家乐1号”船长孙明高跪拜于船头,把酒分洒在船头的“虎头”等处,昂首高呼“娘娘保佑顺风平安,打一网装两船!”
 
       九月,正是长岛渔家收获的时节,满载而归的船临近岸时,大桅杆顶上挂起长长的猩红绸布“大吊子”。
 
       如果获特大丰收,则大、小桅都挂大吊子(称挂双吊子),渔民抬着一头猪(多者4头),到庙岛娘娘(妈祖)庙宰杀,名为“发财猪”。此时,船主在娘娘塑像前用纸沾上猪血焚烧,意为敬奉海神娘娘一头猪。
 
       在长岛,关于妈祖显灵救助渔民的故事至今流传。北五乡镇的老人们仍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海神妈祖救助渔民的神迹。作为岛上特有的一种文化、信仰和习俗,常年闯海的渔家人将生存的希望寄托于妈祖。孙明高说:“俺们渔民现在海上生产都讲究科学,船上装上了雷达、对讲机和卫星定位仪,什么时候刮风起浪提前就知道了,航行再远也不迷方向。但俺们还仍然信奉海神娘娘,就是图个心里有四季平安鱼满舱的盼头。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也是俺们这一代渔家人的美好念想!”
 
       观澜日出,渔舟唱晚,祈一帆风顺。透过庙岛显应宫的氤氲,可以看到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依旧在长岛庙岛上缓缓流淌。

 
穿越千年的妈祖文化
 
       妈祖,是我国古代的海神娘娘,自宋朝以来,其影响遍及我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妈祖文化。
 
       妈祖原名林默,识天气、通医理、善舟楫,乐善好施。平时精研医理,为人治病,教人防疫消灾。她长在海滨,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传说她能“乘席渡海,拯溺济难”,因此深受人们爱戴。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因救助海难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其乡人于同年在湄州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州妈祖庙。后经商人三宝扩建,至清代形成规模。
 
       自宋徽宗宣和五年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给妈祖叠奖褒封,朝廷的累累封敕,最终树立了妈祖作为海神的至高无上地位。从元朝到清朝,我国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先后修建了大批妈祖庙,北起丹东,南到海南岛,东到台湾,西到重庆,妈祖文化已传播到国内广大地区。
 
       在漫长的传承演绎进程中,妈祖文化走出国门,随着华侨华人的脚印逐步传播到世界上的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妈祖也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神。经过千年岁月,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联系海内外华人、沟通世界各地的文化桥梁和精神纽带。
 
       有专家估计,全世界现有妈祖庙宇近4000座,信众近2亿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岛县博物馆馆长郭贤坤对记者说:“妈祖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妈祖文化已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以“和平、勇敢、关爱”为核心的妈祖文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世人的关爱与敬仰,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庙岛见证妈祖文化北传
 
       妈祖文化传承千年,南有湄洲,北有庙岛。长岛庙岛妈祖庙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
 
       显应宫位于庙岛东部,距长岛县城2.5海里,占地90多亩,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亦称海神娘娘庙,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著名的妈祖庙,也是世界重要的妈祖官庙之一。
 
       以长岛为中心的北方妈祖文化,传播历史十分悠久,影响也极为深远。就在湄州妈祖庙扩建后不久,福建船民就把妈祖像带到北方,供奉在庙岛的沙门佛院。3年后,福建船民又移送妈祖铜像一尊,于庙中供奉。这是目前存世的惟一一尊宋代铜身妈祖。
 
       “妈祖文化的北传及其能在长岛庙岛形成中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郭贤坤说,当时庙岛是南北海上航运的中心,另外具有天然的优势。据郭贤坤介绍,当时的庙岛有三大功能,一是避风,庙岛塘子是天下闻名的天然良港,可避各个方向的海风,船只在此停靠最为安全;二是交易,庙岛常是商贾如云,阜物如山,进行着大宗商品交易;三是等风,过去行船靠风,南方船只春天北上靠南风,秋季南下则靠北风,一等往往几个月。因此,庙岛就成为南北商人汇集之地。福建船民在庙岛建娘娘庙后,庙岛则成为船民心目中的圣地。
 
       在元朝,每年从南方运往京城的皇粮有400万担,其它商品货物更是不计其数,海运规模非常浩大。大批船只汇集于庙岛,船民向妈祖进香朝拜,已成风气。至元十六年(公元1280年)前后,由闽、浙船民于原址重修庙宇,改佛院为专门奉祀妈祖的道场,俗称海神娘娘庙,奠定了庙岛妈祖在北方妈祖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明朝时,妈祖在北方的影响不断扩大,由庙岛传播到整个黄、渤海沿岸,并远达朝鲜和日本。崇祯元年,诏立官庙,崇祯皇帝御赐匾额“显应宫”,至此,庙岛显应宫的名声和规模达到鼎盛时期。
 
       至清代,庙岛作为黄渤海地区第一大锚泊港口和北方航运中心,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人口最多时达2000人,岛上建有福建、潮汕、山陕三家会馆。南北各地的官船、漕船、商船、渔船,均把这里作为航海中继站和货物集散地。为了管理这些船只,清乾隆年间在庙岛设立了胶东第一处海关。
 
       在北方沿海,特别是在长岛,妈祖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是十分久远而深刻的。人们行船遇风或生病灾,均向妈祖祈祷许愿,脱危后到显应宫还愿。或刻碑,或送匾,送船模,送斗篷衣物,或捐钱财。建国后,庙岛显应宫存有历代碑刻300余方,匾额300多块,船模400 多只。可惜后来这些遗产和财富均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的显应宫虽然重建,但那些碑文和匾额、船模再也无法重现了。在我国北方,除庙岛显应宫外,供奉妈祖的庙宇还很多,但建庙时间均比庙岛显应宫晚,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远不如庙岛显应宫。庙岛显应宫就其历史的长久及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方面,都无愧于北方妈祖文化的中心之地位。
 
妈祖“牵手”两岸文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妈祖文化的交流也在逐步开展。庙岛显应宫作为北方妈祖文化的代表,在南北及世界妈祖文化交流中均居于极重要的地位。
 
       2001年下半年以来,陆续有新加坡、日本及国内南方一些省市的妈祖文化代表团前来庙岛显应宫进香。长岛妈祖文化代表团与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2002年5月上旬,长岛县举办了妈祖诞辰1042周年暨庙岛显应宫香缘880年庆典活动。同年10月11日,台湾岛内信众最多,影响最大的妈祖庙———北港朝天宫还专程向庙岛显应宫赠送一尊黑脸妈祖贴金铜像及“四海同光”匾额一块,并在庙岛显应宫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安座仪式。11月25日到12月1日,应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会的邀请,长岛组成妈祖文化赴台考察团,对台湾朝天宫等地进行了访问和学术交流,并赠送给朝天宫天后铜像(复制品)及凤冠、轿、五色土等。
 
       2006年,来自两岸的专家学者和宫庙代表齐聚长岛,对妈祖文化的历史沿革、沿海各地妈祖文化的特点、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航海业发展与妈祖信仰的传播等进行了学术研讨,加深了海峡两岸的血肉情结,互促了两岸间的文化交流。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大力弘扬了妈祖文化精神,促进了南北文化学术的交流,特别对海峡两岸的沟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蔡辅雄说:“我们不应单单把妈祖当成神灵来看待,她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一种真善美的化身,是人民群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因此,深入研究妈祖文化,大力促进海内外妈祖文化的交流,是对真、善、美的发扬与光大。对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对全世界华人的团结与进步都具有积极意义。”
编辑:长岛渔家客栈
想了解更多的长岛旅游攻略长岛渔家乐信息请登录长岛旅游网:http://www.yujiakezhan.com
共有 人阅读,期待你的评论!评论